从新娘的手捧花,到毕业典礼上的花束献礼,从各种纪念日再到葬礼上的鲜花——花束,似乎出现在人生欢喜、悲伤、成就、纪念的各种情绪场景中。
2024年4月27日,艺栈画廊(ICI LABAS)便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与花束有关的别样展览:“花束的象征意义——露茜安·芳塔娜个展”。艺术家通过50余件纸本丙烯作品,以花束轮廓为视觉载体,通过风景、女性、宇宙和神话等主题,呈现了其对世界的多维认知。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花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埃及,它们被列入陪葬品中,以帮助逝者进入来世。在古希腊,人们会向女性献上花束,以庆祝她们的美丽。在罗马时代,它们代表着奢华,放大了纵欲。因此,它们因其异教内涵而被早期基督教会禁止。然而,查理曼大帝在发现阿拉伯花园后进行了干预,随后创建了自己的、有药用和观赏价值的城堡花园。当教会最终与涉及鲜花的习俗和解时,这些美丽的花朵被作为花束呈现。在艺术作品中,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鲜花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性美学意义,进入18世纪,它们更是成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手段,其灵感来自奥斯曼帝国隐喻的花卉符号学代码。在19世纪的欧洲,花束成为室内装饰的主要用品,而发展至今,花束的文化意义始终在不同场合与语境下不断被拓展和衍生着。
在艺术家露茜安·芳塔娜(Lucienne Fontannaz)看来,花卉的布置在矛盾中绚丽多彩,在“静物”的艺术概念中永垂不朽。因此,花束时尚地代表了生命的高度和死亡的深度。无论何时何地,花束都具有最能打动人心的审美形式和象征内容。也正是因此,其作品中并没有描绘花束中具体的花朵,而是以花束作为轮廓,再在其中填充进其本人对于世界的判断、约定俗成的质疑以及矛盾存在的哲思。
由此看来,花束的象征意义以抽象的方式存在于具象的轮廓之中,虽然作品的呈现是平面性的,但却被艺术家赋予了极度纵深的人文主义维度。此时,花束的形状如同一条通道(shapeofchannel),邀请观者透过这扇炫美的大门,一窥其后的幽幽深意。
回溯美术史的长河,弗兰斯·斯尼德斯、梵·高,高更,莫奈、雷东、拉图尔都画过不同风格的花束,鲜花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绚烂多彩、永远绽放。而露茜安·芳塔娜则与他们截然不同,她并不关注花束中每朵花的造型,却更花束背后的隐深含义——为什么会产生赠送花束的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背后的情绪和寓意是什么?不同语境下的花束又传达着怎样的文化与精神指向?因此,正如艺术家邢俊勤所言:“看似文弱唯美的花束在芳塔娜笔下反倒呈现出深刻而令人震撼的思考力,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写实花束的所指。她的作品以花束为剪影,内涵却指向了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暴力、战争、恐怖,内心的生命体验,爱与慈悲等等。”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芳塔娜在风景和宇宙系列作品中,用画笔沾满丙烯随意泼洒,然后再根据颜料的走势和底色进行二度创作,通过视觉幻象进行叙事,在画面中探索暗涌深邃的海洋、岩石交错的岛屿、行星和地球表面下未知的黑暗或穿过沙漠寻找土壤或心灵绿洲的阳光……有时,小小的人物出现在其中,成为这个无限舞台上展开故事的见证者,呈现出对宇宙、自然的原始好奇与渴求。
女性题材也是露茜安·芳塔娜格外关注的内容之一。她在作品中特意选取了传说故事中的典型女性,重新描绘了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南娜、希伯莱圣经《创世记》中的夏娃,以及维纳斯等人物,通过挪用她们在早期美术史绘画中的经典形象,赋予其新的诠释和权威,使她们能够在当下更具有象征性和实际意义。“为什么《圣经》中的女人必须是男人的肋骨?为什么维纳斯非要以半赤裸的方式踏着贝壳出场?女性在成长和生存过程中,总在不经意间遭受着不同程度权力的剥夺,而长此以往这种遭遇却成为了神话、约定俗成和默许,因此,她们才会遭遇更多背叛、暴力甚至欺侮,畏惧失宠,并不断压抑自身的意识与期望。所以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希望赋予她们新的出场方式。”艺术家在采访时说道。
远观露茜安·芳塔娜的作品,会有剪影、拼贴的形式感,而近看其作品细节,则发现画面上不同层次的显现格外耐人寻味。原来,她的作品累积出多层次的肌理,但叠加并不是其创作的唯一途径,在不同层次的叠加后,她还会不断抛光打磨,最终在“加法”和“减法”之间找到视觉和内容上的平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大漆”工艺的制作过程,层次的增减融入时间的累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过程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浸润了思考和温度。
这样的创作方式,连同作品透露的气息,竟也多少给人一些东方哲思的韵味。传统意义上,西方艺术家笔下的花束,更多是具象而热烈的,聚焦于形状、颜色、光影,并以花卉本身作为情绪载体。但是芳塔娜则更为抽象委婉,她博采众长,用剪影的方式映射形态,并以含蓄的色彩和诗意而隐晦的方式娓娓道来,吸引观者长久驻足,揭开一层层油彩,去探寻其深沉而丰厚的所指。这种对于东方美学的无意识流淌,贯穿于芳塔娜创作的始终,不仅和她多年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山水画、青花瓷纹饰的研究有关,也与其多次来访中国、敏锐的文化嗅觉和多文化融合的人文主义情怀息息相关。
这是一个没有“花朵”的“花束展”,它的意图不在于传递芬芳、色彩和具体的形态,而是将其放眼于整个人类的思考——微观的花束如同镜头的一端,瞄向宏观的时代课题,也激发观众望向叙事的另一端,沉淀与思考,寻找我们共同希冀的那个“花束”愿景。ng体育官网入口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