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官网入口注册2018年7月26日,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民族中心学校40位少数民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大山深处出发,中转换乘历时10个小时来到省会长沙,在第九届湖南省少儿才艺大赛的舞台上,用他们精心排练准备的舞蹈《苗家板凳舞起来》向全省人民展示了“长安山歌”故里的阳光与热情。
在城步,264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苗、汉、侗、瑶等24个民族,在校中小学生共363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519人,占64.78%。唱苗歌、吹芦笙、跳竹竿舞是这些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的。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5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冠名认定的民族学校共有6所,长安营镇民族中心学校便在其中。对于校长首世华而言,校名冠以“民族”二字,意味着除了义务教育之外,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样重任在肩。
9月26日,记者从城步县城出发,驱车翻越山岭盘旋近3个小时后,来到长安营镇民族中心学校。校门口,身着民族服饰的老师、同学们站成一排,在深山微凉秋意的映衬下将《迎宾歌》悠长吟唱,学校芦笙队的同学们围成一圈边跳舞边吹奏,象征着友爱团结。“这就是我们师生在校的日常。”学校六年级语文老师杨静向记者介绍。
首世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学生508人,98%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长安营镇,以前学生们的课余文娱活动并不多,而作为六月六山歌节的发源地,长安营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正面临着“失传”和“褪色”的危机。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对本土苗族、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长安营镇民族中心学校以山歌为媒,把包括芦笙、竹竿舞在内的多项民俗文化活动带入校园,带到同学们的身边。
2016年,学校副校长刘登华发动在校老师一起作词作曲,创作出了适合学生吟唱、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600余首校园山歌,通过筛选,最终选定了近百首优秀作品收录到了校本教材《成长山歌》中,并于2018年8月完成出版,随即开始在全校学生中教唱。“音乐是可以陶冶人性情的,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美育。”刘登华如是说。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城步县内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将少数民族文化编入了学校校本教材。除长安营民族中心学校外,五团镇民族中心学校、汀坪乡民族中心小学等学校还将唱苗歌、吹芦笙、跳竹竿舞、打螺坨、挤油尖等民族文化作为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红旗小学还把《迎宾歌》《油茶歌》等通俗易懂的山歌与《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进行融合,带入学校的阳光1小时大课间,老师还会在音乐课上教学生们唱。
安学珍是汀坪乡蓬洞中心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57岁,在苗乡深耕教育三十多年的他对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有着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本学期他所教的年级开始学习宋词,当讲到词牌名、词题这些专业术语时,安老师就会用本地传唱度较广的苗歌作为范本,通过歌曲的演唱带入宋词相关知识,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从而快速读懂词人的所思所想。
同时也是班主任的安学珍告诉记者,当课堂上有同学昏昏欲睡,心思飞到课本外时,他就会让学生去操场上跳一段竹竿舞,再回来上课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愉悦,朗读的情绪都高涨起来,声音也变得洪亮了。
“如果有学生近期情绪有些低落,我就会让他们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心情不好就唱低沉的歌,开心了就放声唱出喜庆的歌曲。”通过唱山歌,安学珍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即使他们不说,但通过歌声就能知道孩子们的情绪几何。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资助,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出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2017—2020年学生资助规划》和《城步苗族自治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生资助实施方案》,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真落实各项国家资助政策,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实施精准资助。
2014年来,全县落实资助学前困难幼儿入园13549人次共计677.45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政策306630人次共计6945.99万元,落实高中(含职高)资助政策19888人次共计2572.25万元,落实高等教育资助政策6106人次共计4384.52万元,接受社会捐赠助学343.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4021人,全县无因贫困而失学学生。
“让民族文化入校园同时也是减负提质的要求,把城步的孩子从繁忙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不仅让他们有了一个排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的方式,也说明城步的学校在美育、体育上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城步县教育局局长杨进德说。
“希望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首世华认为,重拾起熟悉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不仅是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为学生们开阔了将来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