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大连海事大学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发表于: 2024-08-26 13:04:08

  航海学院由原航海系(1953年成立)、电子工程系(1962年成立)和航政系(1989年成立)于1992年9月合并而成。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和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主建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1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航海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5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92人、实验技术人员17人。28人持有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值班标准的船长证书或高级船长证书,31人持有大副证书。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上信息工程、船舶运动控制、航海仿真、海上智能运输工程、船舶运输安全保障技术、船舶导航技术、船舶智能驾驶技术、船舶货运安全、海上交通理论与应用技术、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海上交通安全分析与应急管理技术、航道通过效率与交通组织技术等。近10年来,学院累计完成科研项目近两千项,到款额近7亿元。同时,学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单位的科研项目,众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业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赵德鹏教授主持的“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金一丞教授主持的“多本船功能完备的航海模拟系统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李颖教授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先后选派4名优秀教师(船长)参与亚丁湾护航,被誉为“亚丁湾上好园丁”。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人成为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主要成员及国际海事组织的专家顾问。

  学院成立于1994年4月,其前身是1953年三校(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设立的轮机系。

  学院下设船舶主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工程、热工流力、船电设备和船舶电工等7个教研室和1个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专任教师144人、实验教师27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2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1人,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持证教师101人(其中持有轮机长及高级轮机长证书教师2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7人,副教授77人,讲师30人。此外,学院还聘请讲座教授、客座教授30余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专家4人。

  学院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轮机工程硕士学术学位和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轮机工程学科历史悠久,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力量。轮机工程学科作为二级学科,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评定为B+,2023年软科国内排名第4,国际排名第9。

  学院拥有辽宁省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等16个省(部)级、市级科研基地,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机电一体化、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船舶危管与污染控制、船机修造工程、船舶绿色能源与动力系统、船海微纳能源运用工程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1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0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沟通联系,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工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本科层面和研究生层面的多个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与美国缅因海事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外同类院校开展合作交流。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待生如子、待生如友、待生如栋梁”的学生工作理念,贯彻“智商、情商、技商、体商、逆商”培养方针,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家校合力”育人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发展性支持。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学风,大力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落实就业创业指导,近年来有就业意向学生年终就业落实率均达99%以上,80%以上毕业生实现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学院于2017年7月组建成立,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实验教师1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0余人。学院设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和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其中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拥有多个国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电气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原控制工程)、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控制理论与ng体育官方网站控制工程2007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

  学院拥有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港航机电控制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辽宁大连无人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专任教师中教授20余人、副教授30余人,聘请讲座教授、客座教授10余人。多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大连市领军人才等梯队。拥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学院教师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中国航海学会奖、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多名教师已成为国内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成员,担任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学院在船舶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技术、船舶安全预警与智能容错技术、船舶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与协同、海洋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无人装备与系统关键技术、群体智能系统协同与控制技术、智能船舶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智能船舶集群控制与电气技术、智能船舶电力系统与电力推进技术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院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年均发表高水平检索论文12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伴随着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的诞生,海大信息人砥砺前行,薪火相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以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成立之初开设的无线电工程学、无线电助航仪器等电子信息类课程为肇始,不断发展壮大。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工程及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拥有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水上智能交通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此外,学院还建有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20余人,其中教授40余人、副教授80余人。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国内外知名学者。学院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育部创新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兴辽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级信息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被确立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分别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同类专业第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近31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国首位女潜航员赵晟娅在学院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业。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学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特等奖。

  学院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及进修生。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入学后可以申请学校与美国休斯顿大学、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2+2”、英国拉夫堡大学“3+1+1”、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及奥尔良工程师学院“3+4”及“4+3”等合作办学项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17年6月由原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重新组建而成。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承担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评省级优秀教材2部、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学院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设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材料与化工3个工程硕士领域;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在职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36人),实验教师10人。拥有共享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人才2人、“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省级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53项,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发表JCR一区论文340余篇,在优秀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近20余部,获批发明专利130余项。

  学院拥有多个与特色学科专业相辅相成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和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科交叉工程实训和实践的重要平台。学院拥有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港口与航运安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辽宁省近海桥隧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际多式联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滨海交通基础设施BIM与智能监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智慧交通与港航物流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智慧交通与港航物流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滨海工程智能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内燃机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重点实验室、大连市绿色港口与航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拥有丰富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与国外诸多知名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学生交换机制。现已开展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2+2”双学位项目及“4+1”硕士培养项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2+2”“3+1”双学位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校际交换项目、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校际交换项目等各种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

  学院拥有一级学科3个、教学系5个、本科专业10个。长期以来,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于航运、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海洋开发与管理、港口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航运金融、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行业发展,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成为支撑和引领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国际商务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MEM)2个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航企业绿色增长及价值链重构“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港口与物流枢纽数字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3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教授3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学院拥有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交通运输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与千层次人选4人、“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4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大连市领军人才2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大连市科技人才项目青年科技之星5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航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累计发表SCI、SSCI、CSSC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千篇,其中在管理类著名UTD-24期刊(POM、JOC、JOM)发表论文3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相关咨政建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

  学院一直秉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开拓和发展。学院与世界上诸多国家的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奖学金项目、学生交换等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主要包括:英国卡迪夫大学本科“2+2”、硕士“4+1”项目,英国雷丁大学硕士“4+1”、双硕士项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本硕“3+1+1”、商学院双硕士项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本科“2+2”“3+1”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本科“1+2+1”“3+1”项目等。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换项目,主要合作院校有:美国麻省海运学院、美国曼达尔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德国屈内物流大学等。每年邀请多名海内外专家来学院进行全英授课或作学术讲座。

  为支持学校建设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增强海洋运输学科领域综合实力,学校组建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海洋智能装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2年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1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CCS质量体系认证。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动力机械与制冷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机械、土木水利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所属极地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实验室、救助与打捞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和救助打捞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4人、省部级人才工程13人,“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获批交通运输部创新团队。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船舶动力机械气动热力学、船舶与运输机械空调与制冷、船舶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控制、船舶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安全和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无人海洋航行器、极地航行安全技术与装备、救助打捞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舶液压气动元件控制系统、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摩擦学及其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学院源于1995年成立的海洋环境学院(挂靠在轮机工程学院),2000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主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航运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管理与规划、空间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等学术方向。学院同美国休斯顿大学建立“2+2”“3+1+1”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结合各校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学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签署了“海洋环境创新与合作联盟”,共同攻关解决国家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计划“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研发项目、航天部科技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逾百个,每年平均发表领域内高水平论文近200篇;2021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目前,学院在学校整体加快发展的形势推动下,正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以绿色交通和海洋环境保护为特色,积极促进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发展,积极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形成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努力使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向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快速迈进。

  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环境工程)。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辽宁省一流学科、辽宁省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211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辽宁省环境科学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建设有海湾生态污染监控国际合作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市各级平台及工程中心5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1个。2023年,成立环境监测与风险控制研究院。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到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海事大学在“产学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优势积累和集中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国际化人工智能学院,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作为学院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学院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工智能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广泛覆盖的奖助学金制度,实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着力发挥大连海事大学行业和特色优势,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

  学院拥有人工智能博士学位授权点、人工智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人工智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和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应用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在服务智能航运和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智能与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智能无人系统与群体智能、机器视觉与多模态数据处理、可信人工智能与泛在安全等。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队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类脑计算与自主智能、跨媒体认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工程、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系统、自主无人机系统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建立了相关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建立海洋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引智基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广泛合作,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新西兰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交流访问机制,是多个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建立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场景丰富、设施完备的“产学研用”科研实训基地,推动产学深度融合,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法学(海商法方向、国际经济法方向、涉外法治方向)、法学(中外合作办学)。

  学院于1998年由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专业合并而成。现有两个法学本科专业(法学、法学(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学院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2009年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评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在2013年获评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名;2015年获评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被学校列为三大高峰建设学科之一;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2年,海洋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2023年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国际法》《海洋法》《航运行政管理法》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海商法》和《海商法纵横谈——以历史和影视为经纬》分别为国家级慕课和视频公开课。《海商法》《国际贸易法》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海事法》《民事诉讼法》等14门课程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商法学》《国际法》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海商法》《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海商法专论》《海商实用英语》为省级精品教材。

  法学院下设海商法系、国际法系、民商法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理论法学教研室、环境与经济法教研室7个教学组织机构。学院拥有国家级研究平台2个、省部级研究平台10个、市级研究平台2个、校级研究平台16个。2005年,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获批为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获批辽宁省港口及航运发展研究基地。2021年成立的航运法治大数据实验室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1年与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成立的海洋法治与文化研究院入选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2015年、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我院设立海洋司法保护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海事法官实践培训基地。近几年,为服务国家战略,学院设立无人驾驶船舶法律法规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海事行政法研究中心、辽宁省民法哲学研究中心、保险法研究中心、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大连高新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学院还与数十家实务部门签订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和培养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讲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77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79人;包括国家级人才2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教育部法学教指委委员1人、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执行委员1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1人、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2人、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会长1人、中国保险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长江海商法学会副会长2人、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长1人、辽宁省海商法研究会会长1人、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全国交通企(事)业单位先进法律工作者2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团专家、分会委员3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1人、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与支持计划人选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1人、辽宁省杰出资深法学家1人、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6人、大连市优秀专家3人、领军人才1人。此外,学院还常年聘请外籍法学专家任教。学院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优秀著作、论文奖等百余项奖励。

  法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法》等多部法律。学院教师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鹿特丹规则》《船舶司法出售公约》的国际海事立法谈判。学院教师累计主持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48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72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额700余万元。学院教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164篇,其中包括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100余篇,《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CSSCI来源期刊论文530余篇;60余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在法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公开出版著作131余部、教材35余部。学院教师撰写的50余篇咨政建议获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各类科研成果获多种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7项,市级奖励34项,其他奖励40余项。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在近几年的学院建设中,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化法学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上秉持“全方位覆盖、多位阶培养”的原则,从本科合作办学、本硕博联合培养、香港学府择优公派、港澳台短期学术交流、重点学科外教引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落实,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合作交流系统,真正践行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理念。

  学院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美国杜兰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韩国海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西班牙马拉加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30余所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聘请多名国外著名教授长期在学院讲授专业课程,并定期邀请拥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短期课程培训,力求培养拥有全面多法域视角以及一流外语能力的高端国际型法学人才。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科技外语部。1997年,成立外语系。2005年,更名外国语学院。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等多个教学机构,设有辽宁省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等教研机构,中国优秀海洋文化外译研究中心、涉海术语研究基地(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共建)等科研机构及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育人平台。拥有30余个多媒体教室及数字化语音室、2个同传实验室、2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1个音像资料编辑室。

  199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200人。

  1985年,学院获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增列成功。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大学英语研究基地是辽宁省首批和唯一的外语教育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近年,学院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示范课程、16门省级一流示范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奖5项;获得包括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亚军(2次)、一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A类赛事奖项10余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检索论文100余篇;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6项,出版专著30余部,长期聘请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客座教授。

  学院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力图造就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目前,学院已与英国雷丁大学开展英语专业“4+1”联合培养项目、“1+1”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开展本科“3+1”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创价大学开展“2+2.5”本科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亚细亚大学开展“1.5+1”硕士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开展“3+1”“3.5+0.5”交换留学项目、“1+1”日语翻译硕士项目;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与日本东洋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与西班牙维戈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

  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运学院社科系。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00余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含留学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

  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哲学系、社会工作与心理系、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负责全校的文学、艺术、军事、心理等通识教育。设有明德书院,长期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影视欣赏、讲座等文化活动。

  2017年6月,学校原数学系与物理系合并成立理学院。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高等数学教研中心、大学物理教研中心、物理实验教研中心6个教学机构,以及应用数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3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数学和物理学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470人、硕士研究生261人。

  数学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学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包括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相互作用、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物理学科拥有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和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6人、实验教师10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80人,具有博士学位101人;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组合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学方法、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等离子体气体放电物理与应用工程、固体发光与光电技术、场论与量子信息学、原子分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理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21项,科研经费累计3200余万元,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Houst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许可证编号为MOE21USA02DNR20202063N)是大连海事大学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两所高校进行高等教育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于2020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学院引进休斯顿大学工学院顶尖专业的教学资源,结合大连海事大学涉海类专业优势,以教育开放、学科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导,以内涵发展、打造品牌为目标,以填补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储备为己任,坚持创新引领、特色立院的理念,构建紧缺型人才培养高地和中国教育管理输出建设高地。

  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H)、土木工程(081001H)和电子信息工程(080701H)三个本科专业,进行四年制全日制本科教育。

  学院面向海洋工程类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基础扎实,能运用中文和英文,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学院采用“4+0”“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学生在读期间可以根据意愿灵活选择以“2+2”或“3+1”的方式完成学业,亦可赴休斯顿大学进行1-2年的交流学习。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实行单独制定的培养计划,学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准予毕业且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以下证书:

  1.中方证书: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休斯顿大学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第三大学府,是卡内基评价一流研究大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将工学院(Cullen College of Engineering)列入2022-2023年度最佳工程学院名单,位列全美第66位。学院多个工程项目同时获得“2022-2023年度全美最佳工程项目”荣誉。工学院拥有全球最杰出的教研团队,学院教授中有17人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度契合。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也是国家海洋开发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通过引进休斯顿大学顶尖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优势,双方强强联合,为我国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事业发展共同培养3个专业方向的国际人才。

  学院高比例、高质量引进美方师资,高标准、严把关选派中方教授。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三分之一以上由美方教师承担授课,美方派遣的师资中包括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的研究员(担任这一荣誉的ASCE成员少于成员总数的4%)、知名工程类期刊主编、富布赖特学者、国家111引智基地的外国专家。参与授课的中方教师中既有理论深厚、科研能力突出的专家、教授,又含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中美协同的教学方法将使双方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融会贯通。

  学院融合中美双方教育资源和文化特长,吸收美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专业课程全英文讲授,研讨式教学,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学生入学后首年将强化英语学习,小班化培养英文能力。就读期间,学生还将学习中外文化异同、跨文化沟通交流等课程,培养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学院教学质量由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美国ABET国际工程认证质量保障体系双重保证。

  大连海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教育教学全程接受教育部质量监管。学院每年度将由两校共同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并向教育部提交办学报告,每四年进行一次教育部评估,全程把控办学质量。休斯顿大学工学院全部专业获得国际权威的ABET认证。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是美国著名的学科认证组织,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ABET 的专业鉴定得到美国教育部、各州专业工程师注册机构以及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的承认。

  学院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境)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其中大多数同学所申请的深造院校当年全球QS排名均在前50。取得休斯顿大学学位的学生,满足休斯顿大学规定的语言要求,可申请直接赴休斯顿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学生签约就业单位有宁德时代、联想、格力、京东方、中建集团、中冶集团、中石油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学院学生与大连海事大学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一样同比例享有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保研)资格,多数学生被保送至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全英语授课,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录取后进一步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完全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非英语语种考生请谨慎填报。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与普通类专业分别单独代码招生(具体情况以各省级招生公布为准),仅招收有此类专业志愿的考生。学院专业课程均按照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标准执行教学计划。

  按照国家规定录取的新生,在报到时,学校对新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大连海事大学学籍;按照休斯顿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休斯顿大学当年规定的秋季学籍注册时间节点前须达到雅思6.5分或托福79分或多邻国测试105分的标准方可注册休斯顿大学学籍,未按要求时间达到语言标准的学生,须按照《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调整学习计划,编入下一年级,进一步强化英语学习,达到语言标准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校持续优化“国家—省部—校级”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布局,现已形成装备精良、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基地集群。截至目前,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0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35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按照“搭平台,建团队,育人才,出成果”的工作思路,学校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努力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实力,全力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引擎注入强劲动力,在促进交通科技进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拥有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交叉学科。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建有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辽宁省一流学科。学校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主线,坚持“一流牵引、强化特色、夯实基础、交叉突破”,聚焦海洋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围绕海洋运输安全与保障技术、高效海运物流系统与运营管理技术、船舶污染防控与节能技术、智能船舶开发及运用技术、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及国际海事规则与海法创新等六大主攻方向,强化工程类、信息类、人文社科类学科群建设。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生态、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58名,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85名,专职博士生导师287名,聘任二级教授47名,三级教授91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19人,定期邀请名师大家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在校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校始终坚持“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的专业建设思路。现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及5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8000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国外留学生。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余万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NG体育花卉公司
TOP
导航 电话 短信 咨询 地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