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于鹏:“长在教室里”的老师发表于: 2024-09-13 11:52:59

  2024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师1891.8万人,传道授业、甘当人梯、默默奉献,充分展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分享一位基层优秀教师的生动实践,她被人ng体育官网入口注册善意地戏称为“长在教室里的老师”。全情投入的职业精神,植根于生活的育人智慧,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凡的境界,无愧于师者之名。

  于鹏,1997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青岛李沧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四流中路第一小学、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等学校,2021年,因工作交流,来到青岛东川路小学担任班主任。

  和于鹏约在咖啡馆见面,正好碰上雨天。落座后,于鹏从包里拿出手绢,也拿出手机,一只手用手绢擦拭着脸上的雨水,一只手滑开手机,翻出相册。讲述就从一张张照片铺陈开来。

  于鹏指着手机照片中的男孩说道:“他叫依依,是一个很聪明,脾气很大,遇事儿就能和别人吵起来的孩子。”

  于鹏第一天走进这个班级,就发现依依和别的学生不一样。“当时我在讲台上处理一些事情,他坐在下面一直说话,点了他几次,刚开始还能安静一会儿,后来直接就对我爱搭不理了。”

  后来一次早读,英语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朗读,但是依依不读,老师先是走过去敲了敲他的桌子,提醒他,但他不当回事。后来他竟直接把书收拾了起来。老师刚说他两句,他竟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一边冲老师吼,一边把自己的东西从教室扔了出去。

  和任课老师公然冲突,还有其他同学围观,特别考验班主任处理问题是否全面的能力。

  于鹏安抚好英语老师,又叮嘱其他任课老师上课时先暂时不要和依依互动,以免激怒他。

  办公室其他老师劝于鹏直接找家长沟通,但于鹏没有。“这样的孩子往往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只是通过在与别人的冲突中,声音大一点,厉害一点,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所以于鹏并没有采取硬碰硬的方式。

  又一次,体育课上,依依跟一个同学打起架来,打完之后不解气,回到教室又把那个同学的桌子给掀翻了,书本扔了一地。即使这样,他的火好像都没撒完。当依依被叫到办公室,准备挨批的时候,于鹏的一句话,竟让他潸然泪下。“你是讲道理的孩子,一定是对方先说了让你生气的话,要不然你不会动手的。”“是的,如果他不说那些话刺激我,我不会打他。”

  于鹏继续说道:“我理解你,如果一件事情,你解释不清楚,别人再用语言攻击你,你还说不回去,你就会动你的拳头。但是,你要知道动拳头这个事儿不对。”

  遇到事情,先理解他,再指出他的问题,在于鹏的引导下,依依处理问题的方式慢慢地有了一些改变。

  日常交流中,于鹏发现,依依虽然不那么冲动了,眼神里却还是带着不忿。于鹏又开始想办法:用一个月时间,互相写对方的优点。

  刚开始几天,写得还比较顺利。于鹏写到依依的优点有聪明、能干、有担当,依依写于鹏的优点:漂亮、大方、公平、正义等。等写到第五六天的时候,词穷了。

  有一天依依看到于鹏正在琢磨怎么下笔,就脱口而出:“是不是很难写吧?毕竟我的优点也不多。”于鹏答道:“不是你的优点不多,是我在想怎样用一个词概括你这些优点。”

  写到第十五六天时,于鹏感觉,虽然依依有缺点,但是自己看他的眼神和蔼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依依和她说话时候的语气有所缓和。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以前也没有人夸过我,我也不知道自己竟然有这么多优点。”于鹏看到了依依说这话时眼里闪过的光。

  “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所有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只是想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

  28年的从教经历,于鹏已经习惯了班级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老师能做的就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于鹏总能慢慢来。她解释说:“发脾气除了让自己情绪波动以外,并不能解决问题。”

  相较于通常形容老师的“园丁”“蜡烛”等词语,于鹏更愿意说自己像“老中医”,能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把准脉,对症下药。

  于鹏继续翻阅手机相册,目光停留在另一个小男孩身上,他胳膊上戴着红色袖标,笔直地站在那里,看向镜头,眼神里满是骄傲。他是山山,于鹏接手这个班之前,就有所耳闻,这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孩子。

  山山的父母从事科研工作,平时都比较忙,过于宽松的养育环境,让山山缺乏规则意识,对什么事情应该做必须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缺乏认知。

  之前上课,山山从来不进教室,即使进了教室也不能做到正常听课。要不就脱掉鞋子,旁若无人地干自己的事情;要不就趴在桌子底下。他不写作文,不背单词,学习成绩不好,但他喜欢看书,对天文、地理、历史、政治都感兴趣,是一个优点、缺点都比较突出的孩子。

  于鹏刚见到山山时,他正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教室门口走廊上,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又坐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的。

  在没有“号准”山山的“脉”之前,于鹏没法“对症下药”。于是,第一个星期,上课的时候,山山就自顾自地看课外书,而于鹏因为他能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面,并不影响其他同学,就没有管他,但一直默默地观察着他。

  有一次美术课上,别的孩子在画画,山山依旧我行我素地看课外书,美术老师提醒几次无果后,把他的课外书没收了,山山气得跑出了教室。“原来他是因为没了书才不待在教室里的。”于鹏心里有底了。

  于是她开始在“书”上和山山建立联系。“有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书给他看,有时候也给他买书。”他们之间有了初步的信任。

  有一天,山山兴奋地跑过来告诉于鹏,他被学校门口的护导生表扬了,说他是“佩戴红领巾的小标兵”,这对于之前从不把佩戴红领巾这件事放在心上的山山来说,简直是泼天的“荣誉”。

  原来被表扬这事儿,对山山的“症”!于是,于鹏趁机说道:“小标兵,你以后可要做好标兵呀。”从那以后,山山的红领巾,每天都戴得板板正正。

  而“小标兵”三个字,像一剂特效药,当山山没有遵守纪律时,只要于鹏一说“小标兵”三个字,他马上能意识到问题,及时改正。完全不是之前无所谓、听不进话的状态了。

  随着了解的深入,山山的“脉”被于鹏把得越来越准,当一个“方子”的效果开始退步时,另一个“方子”马上就能开出来。

  于鹏交给山山一项任务,让他负责在餐厅排队吃饭时维护秩序,并给他戴上了红色袖标。这就是照片中的场景。山山每次督促大家排好队,都特别“自豪”,他在享受价值感的同时,遵守纪律的意识不知不觉已在心里萌芽。

  “先观察孩子,再琢磨办法。”重在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见机行事,办法不求“高大上”,有时还用点“小心机”。但就一个宗旨:只要能让孩子在学校有盼头,成长了,进步了就行。

  于鹏坦言,年轻时,自己的脾气很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根本没有能力代入别的视角,都是以自己单一的角度去判断。

  有一次,班上一个小男孩拿了其他同学的钱,被于鹏当场搜了出来。把家长叫到学校后,不光当着家长的面狠狠地训斥了孩子,还把家长也数落了一通。“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我肯定一脚就把他踢出去了。”当时的于鹏心里恨恨地想,压根顾及不了家长的感受。

  有一次,于鹏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去接种疫苗,恰巧碰到了几个认识的大夫,大家都聚过来看看孩子。于鹏原以为大家会夸孩子可爱,可是大家看到孩子脸上长满湿疹的模样,只说了一句“孩子头发真好”。听到这句话,于鹏心里很难受。她意识到,作为父母,是多么希望别人能够欣赏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次,于鹏带着孩子去体检,当测试孩子趴着抬头这一项成长指标时,别的孩子一下就抬起来了,而自己的女儿却怎么也没抬起来。“回家你要多练习!”医生说这话的口气,让于鹏感到扎心。“怎么能用这种语气和孩子说话,她是孩子,她懂什么,不能好好说吗?”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作为老师,如果直接跟家长说孩子的问题,家长心里肯定也不舒服。”多了这层感同身受,再沟通孩子问题的时候,于鹏都会尽力找到一种让家长更能接受的方式。

  比如班上哪个孩子忘记带作业,于鹏不会再让家长把作业送到学校。“大人都有忘事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再说,家长可能都在班上,来一趟学校,既得请假,又耽误上班。况且次数多了,难免会影响到家校和谐。”

  于鹏从不在班级群里发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信息。“咱们评价孩子,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个维度,是看孩子的各个方面。”

  每个周五下午,于鹏都会给每位家长点对点发微信,复盘孩子一周的表现。比如,本周孩子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擦得可干净了;孩子书写认真,字写得跟字帖一样;孩子上体育课跑得可快了,体质特别好……于鹏觉得,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是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好,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被老师重视,家长会安心的。

  假如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于鹏也不会给家长发信息,而是直接打电话沟通,“这样家长每次翻看跟老师的聊天记录,都是对孩子的表扬,那种感觉特别好。”于鹏解释道。

  于鹏的手机相册里,存储着她每天捕捉到的孩子们在各种场景的照片。照片拍完后,有时直接发到群里,有时还会加个滤镜。“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里开心的样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如果看到老师在群里批评孩子今天作业没完成,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于鹏总能从家长感受出发思考问题。

  “如此用心地和孩子、家长打交道,会不会很累?”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于鹏没有丝毫犹豫:“一点也不累。相反的,如果累的时候,我就会到教室去,看看孩子们,和他们逗一逗,就不累了。”

  相较于在原来的学校担任教导主任,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是于鹏更喜欢的,“之前每天要处理很多学校的事务性工作。而现在我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近30年的从教经历,于鹏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源于家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影子。老师不能改变孩子的家庭,但是日常面对孩子时,“我尽力多做一些。”

  班上有一个女生芳芳,每次作业都写,但就是应付了事,填空题挨着填1234,选择题也是ABC乱蒙。于鹏单独给芳芳讲过几次数学题,发现她并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因为家长工作太忙,疏于对芳芳的陪伴。于是,于鹏找到芳芳的家长,要求他们每天和芳芳一起写作业,然后拍照发给她检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是为了给予孩子必要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

  每次家长会,于鹏都会告诉家长,“如果在孩子学习上需要我协助监督的,家长都可以告诉孩子,‘是于老师让做的’,做完以后发给我检查。”现在,每天晚上,于鹏都会收到七八个孩子的作业打卡,有的是朗读打卡,有的是计算打卡。“只要我看到了,我都会给孩子们点赞,这也耽误不了我多少时间。”

  到了五六年级,女生开始发育的时候,于鹏就会给每个女生的家长发一条微信,提醒他们该给孩子穿上小背心了。她还会给女生上青春教育课,给每个女生准备一个卫生巾的收纳包,包上印有小动物的图案,还带小拉链,里面能装六七片卫生巾。她会告诉女生卫生巾怎么用,用完了之后要卷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不要扔到厕所里。

  “多做”既是付出时间,也是在揣摩方法。“有些事情很严肃地去说,反而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时候换一种方式,可能会更好地解决。”于鹏深有感触。

  有一阵子,于鹏上高中的女儿,今天要买吸油纸,明天要买干发喷雾,都是和学习不相干的事情,再一看,孩子的成绩也不好,于鹏很生气。但是如果当面批评孩子,又担心孩子脸上挂不住。于是,于鹏就给孩子写了一段文字,既表达了对女儿的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来发现孩子学习状态有很大转变。

  在班里,如果有人犯错给班上扣分了,于鹏也不会批评他,而会通过“小练笔”的方式作为惩罚。从犯错那天开始,每天写一篇练笔,一直写到下一个犯错的同学出现。写小练笔时,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有错字。“强调没有错字,也是为了让孩子在写作时保持心静。”

  “看似时间是花在孩子身上,但长远看,解脱的也是我自己。”花时间解决问题比陷在情绪里难受好得多。

  现在班里很多事情都不需要于鹏操心了。班里每个孩子都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开窗通风的,有负责擦黑板、清理地面的,还有看管水杯架、衣服架、摆放雨伞的,连黑板报上的图钉都有专人定期检查。每个孩子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到了价值。

  平时,于鹏最喜欢在教室里待着,同事们说她“整天长在教室里”。“即使批改作业时,我也更愿意在教室里,这样孩子们能看见我,我也能看到他们。”

  于鹏说自己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每天安安稳稳地上好课,带好学生,我就很满足了。”

  没事的时候,于鹏喜欢拿出手机,看看孩子们的照片。“我刚刚换了一个1T内存的手机,但是存储的照片和视频多了,还是会卡。”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于鹏都记忆犹新。“这是课间学生做游戏的;这是他们在下象棋;这是去年下雪的时候,领孩子们出去拍照,‘课随时可以补,但雪不是什么时候都有’。”

  照片很多,故事也远没有讲完。祝福于鹏和孩子们在未来的时光里写下更多的成长故事。

NG体育花卉公司
TOP
导航 电话 短信 咨询 地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