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罗伊·彼得·克拉克(Roy Peter Clark)是“美国的写作教练”,致力于打造一个作家之国。他拥有文学博士学位,被广泛认为是报业新闻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老师。克拉克拥有深厚的传统媒体背景,不仅为网络写作的讨论提供了启迪,还因教授写作而声名鹊起,培养出托马斯·弗伦奇、戴安娜·K·苏格等普利策奖获奖作家。
1977 年,克拉克受聘于《圣彼得堡时报》(现《坦帕湾时报》),成为美国首批写作教练之一,并与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报纸写作水平。他曾在五大洲四十多个州的新闻机构、学校、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教授写作。
自1979年以来,克拉克一直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教授写作,波特因是一所新闻记者学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教学机构之一。他曾担任该研究所的第一位全职教员、院长、副校长和高级学者,定期就写作、报道、编辑、指导作家、阅读、语言和政治、美国文化、道德以及新闻标准和实践等主题撰写文章发表观点至波因特学院网站。同样,克拉克撰写或编辑了二十本关于写作、阅读、语言和新闻的书籍,其中包括《写作工具:每个作家的 55 种基本策略》《语法的魅力》《如何写短篇:快速时代的文字工艺》《25堂文学解剖课》《X射线部伟大文学作品的秘密将如何改善你》《精简写作》。他在波因特学院的客户包括:《》、《》、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今日美国》、CNN、微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迪斯尼、美国汽车协会、世界银行以及无数高校。
幽默大师戴夫·巴里曾这样评价他:“罗伊·彼得·克拉克比我认识的任何还没死的人都更了解写作”。
克拉克说,“公共作家或者是各种职业、头衔的作家,其读者是公众——应该带着荣誉和勇气佩戴这枚徽章。“作为作家,克拉克认为应当通过收集和研究公共写作的例子培养良好的公共写作意识,从中发现“好故事”。毕竟,作家的工作是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有趣。
在克拉克看来,好的故事和报道全然不同。“报道将读者指向那里。但故事把读者带到了那里。”报道基于谁、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和如何,故事将这些问题转化为人物、场景、设置、年表、动机和过程:“谁”变成了“角色,“什么”变成了故事中的“行动”,是读者要跟随的一连串场景,“地点”则成为“背景”,而“何时”则成为行动的“时间”,我们称之为时间顺序,故事中的人物细节、一系列场景、对话和观点是区别的重要因素。克拉克觉得一篇报道中的叙事元素往往止步于标题——这会让读者感觉是一种诱饵。而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编织叙事元素的线索,可以引导读者阅读复杂的信息。
克拉克认为,读者不会从故事中获取信息,读故事是为了获得体验。故事是一种交通工具,可以带领跨越时空的旅行:回到过去,进入另一个世界或未来。而这些,都与写作技巧息息相关。
关于写作技巧,克拉克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写作工具:写作者案边必备的50个写作技巧》,该书被广泛认为是写作技巧中更有用的指南之一,值得在作家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与斯特伦克的《风格的要素》(Elements of Style)和辛瑟的《论写得好》(On Writing Well)并驾齐驱。但这并非是一本写作技巧指南,克拉克认为这更可能是“一份导致新闻和公共信息复兴的文件”,正如他所写:“未来看起来越黑暗、越反乌托邦,公共作家就越有影响力。”
关于写作的55种策略,克拉克从细致入微的角度出发——如何写下一个句子。克拉克认为,要用主语和动词开始写句子,尽早表达意义,然后让较弱的元素向右分支。在分支中应当避免使用动词限定词,如“有点”、“倾向于”、“开始”、“习惯”,也就是说,挖掘吸引句子的具体和具体细节。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曾经这样描述他写作的心境:“通过书面文字的力量,让你听到,让你感觉到——首先是让你看到”。克拉克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简练,也是写作技巧之一。在如何写下一个句子之外,他强调要使句子尽可能简短、生动和清晰,在最复杂的地方使用较短的单词、较短的句子、较短的段落,就如同以简练的语言形容细胞新陈代谢的内部运作或火箭起飞的过程。
当然,易读也是构成“好故事”的必不可少要素,也就是让生硬的事实更易读的最重要工具就在指尖:在最复杂的地方用更短的词、更短的句子和更短的段落。克拉克说:“当一件事情很复杂时,你要有效地利用句号把它分成更容易消化的部分,这些更短、更易消化的段落可以使复杂的材料更容易理解,让读者放慢阅读速度,在句号和词语之间有节奏地阅读。”
从简练到易读,这并不足以构成“好故事”,克拉克认为“新闻判断力”是掌握良好叙事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新闻判断力”是从看似随机的事件中,找出最有趣、最重要的事件。“有时新闻来自有趣的事情,有时新闻来自重要的事情”。无论看似多么枯燥的话题(抵押贷款利率、投资),都有一个人可以让它变得生动起来。“如果你能挖掘出那个人的激情,你能让那个人给你讲故事,采访那个人,让他们分享叙事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成为你的写作元素,那就是金子。”由此可见,敏锐的“新闻判断力”能够促使作家寻找具有吸引力的叙事点,并在不断挖掘故事的潜力、造就出“好故事”。
对于记者来说,其工作不仅仅是报道,还应当是解释:新闻事件中包含哪些新出现的内容?我们如何帮助读者理解这个世界?克拉克说,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应该继续进行多种学科学习——科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等——以便在新闻中找到意义,并探索事情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当然,克拉克认为,深层次原因与“不要添加、不要欺骗”密不可分,其二者都指向了真实性。
“不要添加”意味着非虚构新闻作者不应该在报道中添加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了使新闻清晰易懂,通常需要做减法或浓缩,但是如果不小心或不负责任,也可能在做减法过程中造成失真。然而,当我们编造或添加不存在的事实、图像或声音时,我们就越过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克拉克曾在访谈中提及案例,在他的新书中最重要的故事之一是由一名16岁的学生所写,讲述了感染 COVID 的感觉。克拉克认为这至关重要,因为年轻人需要了解真实的东西,他们从阅读真实故事的替代经验中受益,这些东西仍然有效。
“不要欺骗”这意味着记者在再现事件时绝不能误导公众。所有非虚构作品的隐含契约都具有约束力:如我们所写,这里所表述的方式就是事件发生的方式。任何有意或无意愚弄受众的行为都违反了这一契约,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核心目的——了解真相。因此,默示契约的任何例外——即使是幽默或讽刺作品——都应透明或公开。
克拉克在写作上完全遵循“真实”,“不要添加”和“不要欺骗”的原则应始终适用于所有非虚构作品,而不仅仅是报纸上的书面报道。克拉克认为真实的体现不仅仅应该体现在文字上,同样应当在照片上得以重视。例如,在黑白照片上添加颜色——除非这种技术是显而易见的或标明的——是一种欺骗。例如,以数字方式删除照片中的一个元素,或添加一个元素,或移动一个元素,或复制一个元素——无论视觉效果多么吸引人——都是一种欺骗行为,与传统的照片裁剪完全不同,尽管这也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有些人称自己的初稿为 “呕吐物”或“垃圾”。太多作家的言谈举止看起来仿佛写作是一种缓慢的折磨。
但克拉克对于写作独有一套逻辑——想法-猎取和收集-重点-选择-排序-草稿-修改,在此逻辑下,他并不认为写作是一个折磨的过程。
克拉克自称 “不是那种喜欢列大纲的人”,但他还是写下了一个“游戏”计划,哪怕只有几个关键要素:开头、中间的三个部分和结尾。他暂且称自己为 “反向大纲”的发明者,即在写完草稿后,检查自己是否能为作品制定更详细的大纲。“如果我写不出大纲,这可能意味着故事存在某种结构问题。
克拉克有计划地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为寻找故事创造机会。他说:“作为一名作家,这是你责任的一部分,不要依赖他人,不要靠老师或编辑的引荐来获得故事创意。你需要自己创造故事”。在拥有很好的创意后,“走出去,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克拉克认为这是记者的秘诀,也是他们超越其他作家的地方。“他们不用手写作。他们用脚写作。”这意味着写作需要付诸行动,而不仅仅是在屏幕上移动鼠标,然而,克拉克将收集组织材料与实际构思故事区分开来。
以克拉克的经历来看,“我的一个学生让我意识到,这(组织和构思)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我必须找到我所有的文件、我必须整理我的桌子、我必须拿出索引卡、我必须给卡片贴上标签、我必须做一些交叉引用、我得把一些卡片放在公告板上......我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找到我需要的东西”。这些与构思并无关系,但又必不可缺。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反复构思之后,作家应当像万里挑一、沙里淘金一般挑选出需要的材料,因此,材料越多越好——克拉克认为,最好的作家可能只用了10%的材料。“这并不像淘金那么难,”他说,“但我喜欢这样的概念,即很多沙子经过筛选后,才会冒出对作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同样,在修改过程中,依然是材料搜集和寻找重点的过程,克拉克表示,如果无法从现有的素材中进行选择,会认为‘也许我没有重点’,如果找不到重点,就会说,‘也许我收集的东西还不够多’,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之下,沙里的金和万里的一就得以浮现,好的故事也才能渐渐成型。
在程序之外,NG体育克拉克建议作家们留出“冷静”时间,坐下来思考自己的作品。“我太清楚写一篇新闻报道的感觉了,一天后才想:如果能包含另一个视角,那就太酷了”。有时不需要一天的时间,只需要喝杯咖啡休息一下,盯着窗外看或散步,然后再回到一个话题上,用新的眼光看待它,便可以收获新的视角。
正如克拉克在《写作工具》一书中所说,“我们是一个作家的国度。秘密就在这里:作家的挣扎被高估了,是一种骗局,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不写作的借口。我请人们不要把写作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技艺”。
面对写作,克拉克无疑是美国的“写作教练”,他越来越多地思考我们改变和适应失去的方式:“有很多记者在提供信息,但我试图帮助他们思考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产生了新的感恩之情,而这些事情在过去看来可能无足轻重,但其中价值可能有其存在意义。这些都是报道要讲清楚、故事要有力量的东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