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非遗】汪国芳:针指之间 绣出锦绣人生发表于: 2024-09-04 06:39:15

  羌族,四川省汶川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跟随母亲学习羌绣,12岁便能独立绣出精美绣品,从事羌绣近80年,绣有大量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团花似锦》《石榴抱籽》《喜鹊登枝》等。如今,耄耋之年的汪国芳依旧坚持每日刺绣,羌绣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最终成型和盛行是在明清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如今羌绣已成为与苏绣、湘绣齐名的知名绣技,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1936年2月20日,汪国芳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羌峰村被誉为“中国民间羌绣之乡”,挑花刺绣是当地羌族女子的必备技能。从小,羌族女子就由家中女性长辈言传身教,悉心学习羌族刺绣。长大后说亲时,刺绣成为衡量羌族女子是否蕙质兰心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羌族,羌绣图案比比皆是。羌族人民头顶的头巾上,腰间的围裙上,脚上的绣花鞋上,随处可见精美的羌绣图案。羌绣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更是羌族独特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承载着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羌绣有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等技艺,而挑花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挑花制品多为粗布、棉线缀成,色彩醒目的棉线与质朴的布料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更加突出了羌绣图案的精美。不同针法绣出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比如挑花精巧细致,链子扣质朴粗犷,而纤花和纳花则给人清秀明亮之感。

  汪国芳从小就在羌绣堆里长大。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已经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羌绣高手。家人在重大节日穿着的服饰,都是由母亲一手绣制。村里也常有人请母亲帮忙绣围腰、衣服、鞋垫等。

  年幼的汪国芳常常搬着NG体育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看母亲挑花刺绣。彼时仅七八岁的汪国芳被母亲手里穿梭自如的针线和精美的绣花深深吸引,主动要求母亲教她刺绣。

  十字绣、串挑、编挑是羌绣最主要的三种针法。十字绣是交叉形花纹,根据布料经纬下针,组图美观,通常以挑缀为主;串挑的每一针都会挽扣,针针线连,扣扣相接,多以链条形状构成纹饰图案,故而又称链子扣;编挑和现代机械刺绣较为接近,在挑的过程中加入五彩丝线,根据刺绣的图案轮廓变化来改编针线的颜色、距离,以面呈现,构成美丽的图案。

  羌族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汪国芳的刺绣技艺慢慢提升,12岁时就已经能绣出精美的绣品。此后,她一绣就是几十年。

  多年的积累和练习,使汪国芳熟练地掌握了羌绣常用的20多种针法,无须描图,直接上手就能绣出精美绣品。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汪国芳,仍眼不花、手不抖,挑花刺绣的功力不减当年。

  汪国芳的母亲汪玉花是远近有名的羌族刺绣大师。1959年7月,汪玉花绣制的挑花围腰在四川成都工艺美术品展上荣获一等奖。她一生中绣了很多绣品留给儿女们,曾为汪国芳绣了一条“金瓜万福图”围腰作为结婚礼物。母亲去世后,她留下的绣品就成了汪国芳唯一的寄托与牵挂。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汪国芳家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但她仍然冒着危险冲进家中,抢救出那条母亲留下的“金瓜万福图”围腰。

  与传统羌绣一样,汪国芳的绣品都是以羌族独特的民族元素为基调,熟练运用各种技巧、色彩和构图搭配而成,绣的大多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传统纹样。

  羌绣图案来源于自然万物,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尊崇与敬畏。在所有图案中,动植物占比最高,寓意吉祥如意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烈期盼,比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象征吉祥……风格各异的羌绣图案色彩鲜艳、活灵活现,令人惊艳又充满想象。

  羌绣构图十分讲究,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形式。整个图案中间为主图,为“团团花”圆形组合,多为牡丹、鱼、狮子等形象。边花、角花用于四边点缀,常用各类植物图案。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根据羌绣制品留白大小而挑刺点缀。

  受母亲影响,汪国芳的绣品大多是“团团花”,也常把母亲绣过的图案绣在自己的绣品上。她对自己的绣品要求极高,一针绣错,都要拆掉重新来过,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更加秀丽精致、栩栩如生。

  与其他人喜欢绣新纹样不同,汪国芳喜欢绣老纹样。羌族没有文字,羌绣图案只能通过老纹样一代代传承下去,给后辈留下可以参考的样品。

  现如今,现代服饰的流行,对传统的羌绣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羌绣传承失去了一大批后来人,古老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巨大危机。汪国芳也担心羌绣后继无人,她开始思考如何平衡创新和传统,在继承古老针法技艺的基础上传承创新,或许这才是羌绣未来要走的路。

  汪国芳不仅传承了母亲的羌绣技艺,也传承了母亲的美好品德。村里常有人向母亲请教针法,母亲都倾囊相授。母亲常说,光一个人会还不行,要大家会才算好。后来村里人请教针法的对象变成了汪国芳,她也和母亲一样从不藏掖,逢人询问必悉心指导。

  200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汪国芳被评为羌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她意识到自己背负着重大的责任,更加努力地传承这项技艺。

  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在外地照顾孙女时,汪国芳每天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要专门抽出时间教导孙女学习羌绣。女儿每天都要和汪汪国芳与绣娘交流羌绣技艺国芳视频,除了问候汪国芳的身体,也要向她寻求羌绣针法的指导。汪国芳的外甥女从十四五岁就跟她学习羌绣,从数线、扎花到绣出完整的纹样,汪国芳一针一线地细心教导,一教就是几十年。尽管结婚后汪国芳搬离了羌峰村,但一有空闲,她就回村教导羌峰村的孩子学习羌绣,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想要学习羌绣的人。为了让羌绣得到更好的发展,汪国芳还开办了羌绣教学培训班,广招徒弟,一边教导,一边学习,一边挑绣,一边成长。

  2016年,汪国芳受邀参加西南民族大学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普及教学班教学。不仅如此,她还常去小学、初高中教学传播羌绣文化与技艺。她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针法技巧得以永久传承下去。

  汪国芳绣制的作品很多,但大多都不对外出售。她有一间存放绣品的屋子,专门用来保存她收藏的绣品。对于汪国芳而言,这些绣品上的图案都是些老样式,如果不能留存并传给后人,以后再想恢复,无疑是难上加难。

  汪国芳的一针一线里,蕴藏着对母亲的牵挂。她用手中的针线将这份牵挂传达,而羌绣文化也在这一针一线中绵延不绝。或许这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之一,只要还有一个羌族女子,这份牵挂就不会断,羌绣文化也就不会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NG体育花卉公司
TOP
导航 电话 短信 咨询 地图 分享